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每段保持原意,同时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提到二战爆发前的西班牙内战,有两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首先,这场内战几乎牵扯进了当时大部分主要交战国,不仅包括后来成为联合国五常的英、美、法、苏、中,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多达50多个国家的国际纵队参与。其次,英、美、法与德、意这两个阵营的国家都曾支持过西班牙反对派领袖弗朗哥,但内战结束后,弗朗哥迅速宣布保持中立,既未卷入二战,也未经历二战的硝烟。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上,他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战结束后,整个欧洲陷入了深刻的动荡与反战情绪中。特别是1929年,美国华尔街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引发了空前的经济大萧条和一连串战争与冲突。作为一个半封建的农业国家,西班牙社会贫富悬殊极大,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激烈。1931年,在苏联的秘密支持下,西班牙爆发了一场革命,推翻了旧有的君主制,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由萨莫拉领导的新政府通过全民选举产生,而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萨莫拉领导的左翼社会主义联盟与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展开剩余73%在那个时代,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排斥苏联的红色意识形态。当苏联支持西班牙执政党推动社会革命时,德意法西斯势力则公然扶持西班牙的叛乱分子,试图推翻现政府,夺取政权。于是,从1931年到1936年这五年间,西班牙政权更迭频繁,政府换了28届,反对派代表大地主、僧侣及贵族利益不断壮大,并在德意两国的支援下组建了号称“国民军”的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主持国际联盟的英、美、法等国家认为苏联介入了西班牙的革命,因而拒绝直接支持共和国政府,并通过了所谓“不干涉条款”,放任西班牙陷入内战。虽名义上实施武器禁运,但实则象征性措施而已。美国的企业和资本家们则背道而驰,基于利益驱使,有的明面上,有的暗中向交战双方大量提供军需物资。举例来说,德士古公司向政府军供应了多达350万吨的汽油和无期限贷款,而通用汽车和福特等大厂则向反叛军提供了约12000辆军用卡车等重要装备。
这不禁令人感叹,苏联所支持的力量,反而遭到英、美、法的抵制;然而到了1939年2月,英美看到共和军节节败退,立刻断绝了与政府的外交关系,公开承认了弗朗哥政权的合法性,成为了典型的两面派。
翻阅二战史,几乎没有哪个政权像弗朗哥那样,能让外部势力推波助澜,打败正规军并建立新的政权。他想要一块肉,墨索里尼立刻送头猪到手;他渴望一杯茶,阿道夫迅速安排空投送到。
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西班牙的战略地位非同寻常。这里的战略重要性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在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苏联想借此在西欧植下一枚意识形态棋子,而英法则极力反对在自己眼皮底下出现一个红色政权。在英法与苏联暗中角力之时,德意则看到了绝佳机会,选择支持弗朗哥推翻共和政府。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了英法防止红色势力蔓延,还能保持自己后方稳定,实乃一举两得。
其次,西班牙作为德意南下扩张的桥头堡,意义重大。1935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后,轴心国的目光转向北非和中东地区扩展。阿道夫希特勒计划控制西欧、南欧后,即可解除本土威胁,随后东进苏联、夺取北非和中东地区,实现轴心国世界霸权的目标不再遥远。
因此,自1932年4月起,墨索里尼先后三次在罗马与西班牙叛军领导人秘密会谈,商议推翻政府和提供援助事宜。内战爆发后,仅1937年7至8月短短两个月,意大利就向叛军提供了39架飞机、5辆快速坦克、12门高射炮和40挺机枪。随着阿道夫计划直接派兵,墨索里尼也加派了军队,至1937年底,意大利共派遣了5万余名黑衫军专家和正规部队,组成了4个步兵师。
在这三年武装干涉的期间,意大利总计派出15万军队,损失飞机730架,装甲车900余辆,机枪7688挺,大炮1930门,汽车超过11000辆,耗资达140亿里拉。为拉拢弗朗哥,意大利甚至拿出了国家战争储备。内战结束后,意军撤离时,仍留下25万支枪支、2000门大炮和750架飞机,相当于其作战装备的三分之一。
再看德国的表现,虽然人们常称墨索里尼是“猪队友”,但在西班牙问题上,希特勒的表现明显高明许多。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后,英法为了笼络意大利,取消了对
发布于:天津市鸿岳资本配资-杠杆买股-实盘配资网站-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