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两天在饭局上,听一位年轻朋友讲了个段子。他说他去理发,洗头小哥叫他“帅哥”,发型总监叫他“老板”,结账的前台叫他“X哥”,他感觉自己在这短短一小时里,就走完了从街头混混到人生巅峰的全过程。一桌人哄堂大笑,笑声里却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这笑话戳中的,正是我们当下社交称谓的尴尬现状。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张嘴就是“美女”“帅哥”,仿佛不这么叫,就不会说话了;进门就喊“老板”,不管对方是真是假,先给个高帽戴上总没错。这些称呼,起初或许带着几分新鲜和亲近,但用得多了、滥了,就像放多了味精的菜,只剩下齁人的油腻,吃不出半点真诚的味道。
就在这时,《人民日报》一篇呼吁“同志”称谓回归的文章,像一声清脆的铃响,让许多人猛然惊醒。为什么是“同志”?这个听上去似乎有些“过时”的词,为何能在今天激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在我看来,这绝非简单的怀旧。我们怀念“同志”,本质上是在怀念一种平等、真诚、有共同信念的人际关系。回想那个年代,一声“同志”,无论你是车间主任还是普通工人,是田间老农还是机关干部,这声称呼瞬间就拉平了身份的差异。它背后传递的信息很简单:我们目标一致,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是自己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无需头衔和财富来背书的身份认同。
反观现在,“老板”“总监”“X总”这些称呼,说白了,都是在给人贴标签、划分等级。它时刻提醒着你,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你得摆正自己的位置。这种称谓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它强调效率、强调等级、强调利益,却唯独把“人”本身给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似乎只剩下了甲方乙方、上级下级、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套逻辑在商业社会或许管用,但当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就变得格外冰冷和功利。
更有甚者,像“美女”这种称呼,已经彻底沦为了毫无意义的语气助词。笔者就曾亲眼见过,一位女士因为服务员没叫她“美女”而大发雷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称呼,竟成了绑架礼貌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一种语言的悲哀吗?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叫“同志”,会不会太严肃、太土了?笔者承认,在某些轻松的社交场合,或许不必如此。但我们必须警惕,语言的退化,往往是社会风气滑坡的开始。当我们的社交语言被油滑和功利所绑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又将置于何地?
尤其是在体制内,重提“同志”称谓,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潜规则,被一声声“老板”“老大”所固化,那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还剩下几分真诚?一声“同志”,恰恰是对这种官僚习气、江湖风气的有力纠偏。它提醒着每一位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你们的根本身份只有一个——人民的同志。
笔者认为,让“同志”回归,并非要强制所有人改变说话习惯,搞一场语言上的“复古运动”。它更像是一种价值上的倡导,一种风气上的引领。我们可以先从党内、从机关、从正式场合开始,让这声清朗的“同志”,去吹散那些弥漫在人际关系中的油腻和浮躁。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称呼彼此,就反映出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社会和我们身边的人。当我们开始厌倦那些虚伪的“老板”和廉价的“美女”时,或许,就是我们重新找回真诚与平等的开始。希望有一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听到一声发自肺腑的“同志,请问……”,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错愕,而是一种久违的温暖和踏实。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鸿岳资本配资-杠杆买股-实盘配资网站-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