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把韩国绑在美国战车上猛冲了两年,新上任的李在明,第一脚就踩下了急刹车,这一脚,不仅是让首尔政坛的风向标剧烈摇摆。
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外科手术,试图在前任留下的、几乎完全倒向华盛顿的政治遗产上,切出一条属于韩国自己的生路。
尹锡悦时代,青瓦台对白宫几乎是言听计从,把美韩同盟奉为唯一信条。代价也同样清晰:中韩关系跌入冰点,而家门口的朝鲜半岛,火药味更是浓到一触即发。
李在明当然不想做尹锡悦的影子。他骨子里是个现实主义者,虽然嘴上也承认美韩同盟是韩国外交的基石,但心里那本账算得更精。
他明白,盟友归盟友,饭碗归饭碗。当美国人把“北约亚太化”的战车开到家门口,试图把峰会办成一场围堵中国的誓师大会时,李在明甩出了一个让外界颇为意外的决定——不去了。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算计的“防守反击”,说白了,李在明不是不想去,是实在没法去。比起远在欧洲的一场政治秀,他自家后院的火,已经快要烧掉整个屋子。
韩国经济这艘船,正在快速进水。尹锡悦留下的经济数据,几乎每一项都亮着红灯。内需像得了霜冻的植物一样萎靡不振,家庭负债却堆得像山一样高,而过去赖以为生的对美出口,竟然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韩国央行已经把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砍到了近乎停滞的0.8%。对一个视出口为生命线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敲响了警钟。
为了救火,李在明政府正急着推出一笔天量补充预算,规模可能高达30万亿韩元,就指望通过发放“地区爱心商品券”这类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奄奄一息的民间消费打上一针强心剂。
可问题是,钱从哪儿来?国会刚刚通过的年度预算本就抠抠搜搜,政府的钱袋子早就见了底,在这样火烧眉毛的时刻,李在明的所有心思,都必须扑在这场国内的经济风暴里。
他甚至把国内的政治对手骂作“内乱联合”,可见其权力根基远未稳固。这个时候,他哪有心情、哪有工夫跑到欧洲,去参加一场务虚的、说好听点是联络感情,说难听点就是去当陪衬的峰会?这太奢侈,也太不合时宜了。
如果说经济是近忧,那千里之外的中东,就是能要了韩国命的远虑,美军对伊朗核设施动手,这声炮响,炸得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全球能源大动脉血管痉挛。
这对韩国而言,几乎是末日场景。韩国是个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超过七成的原油和三成的液化天然气,都得从这条狭窄的海峡运进来。一旦这条路被掐断,能源短缺和物价飞涨会像海啸一样,瞬间冲垮整个社会。
别看韩国号称有近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听着挺多,但在巨大的消耗量面前,也撑不了太久。更要命的是,伊朗已经把话挑明了,警告首尔不要派兵掺和美国的事。
否则,韩国商品就可能在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市场,面临被集体抵制的风险。一边是能源命脉,一边是重要市场,两头都是雷。
想明白这一点,再回头看那场北约峰会,就更显得像个鸡肋了。李在明现在最想见的美国“关键先生”特朗普,自己正被中东的烂摊子和国内的政治官司搞得焦头烂额,大概率根本不会去。
那李在明跑这一趟图什么?在一个主角可能缺席的舞台上,跟一群美国的副手们开个不痛不痒的会,然后被大家按着头,一起指责那个随时能掐死自己能源供应的国家?
这笔账,李在明用脚指头算,都觉得亏大了,更何况,那场峰会不仅性价比低,还埋着一颗躲不掉的雷——一份早就写好了的“催款单”。
特朗普政府那套“盟友搭便车”的论调,早就喊得全世界耳朵都起了茧子。核心意思就一个:你们享受着美国的安全保护,就得掏钱,而且得大把地掏钱。
现在,俄乌冲突还没打完,中东的火药桶又被点着了,美国只会更加焦虑,也只会更卖力地向盟友们伸手要钱。
可以想见,即便特朗普本人不到场,他的那些鹰派高官们也绝对会挥舞着“共同防御”的大旗,逼着韩国这种处在“前线”的国家加码军费。
李在明要是傻乎乎地跑到现场,那场面可就尴尬了。当着全世界的面被催缴军费,点头答应?国内本就孱弱的经济,等于又被抽了一管血。摇头拒绝?那更是当面打“盟主”的脸,里子面子都过不去。
所以,与其到时候进退两难,不如现在就用一个谁也挑不出错的理由——“国内要务缠身”,巧妙地躲开这波最猛的炮火。这招“缺席”,看似被动,实则是在一堆糟糕的选项里,找到了那个最不坏的解法。
李在明这盘棋,当然不只有防守。在他举起“缺席北约”这面盾牌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悄悄亮出了进攻的长矛。
就在首尔宣布总统不去欧洲的消息后不到24小时,一个由韩国议员组成的代表团,已经悄然降落在了中国的经济心脏——上海。这个时间点上的无缝衔接,本身就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外交信号,比任何官方辞令都来得清晰、有力。
但这种姿态背后,是比政治算计更深刻的经济现实。中国已经连续21年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经济像藤蔓一样深度缠绕。
但现在,这种关系正在发生质变。过去那种韩国提供技术、中国提供市场的垂直分工模式,正被越来越激烈的水平竞争所取代。
随着中国本土制造业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双双崛起,韩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半导体,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数据不会撒谎,今年2月,韩国对华的半导体出口额,同比暴跌了超过三成。
这才是李在明嘴里那句“实用外交”的真正底色。他为什么顶着美国的压力,拒绝加入围堵中国的“芯片四方联盟”?为什么急着要重启中断已久的中韩半导体合作对话?这无关情怀,纯粹是为了生存。
因此,派代表团去访问华为、商汤科技这些中国顶尖的科技公司,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串门”,而是在为韩国企业寻找新的供应链安全,是在刺探合作共存的新路径。
这是一次主动求生。与尹锡悦时期那种积极配合美国搞“小院高墙”、自断手脚的做法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上海之行,是李在明为整个韩国产业突围,下的一步险棋,但更可能是一步活棋。
这套“缺席欧洲、奔赴上海”的组合拳,打得确实漂亮。一退一进之间,既避开了眼前的坑,又为未来探了路,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
但所有人都清楚,李在明的这番腾挪,终究绕不开美国这座大山。特朗普是个把“美国优先”刻进DNA里的交易型政客。
等他从中东的泥潭里拔出脚,缓过神来,他百分之百会重新挥舞起“同盟安全”的大棒和那份厚厚的军费账单,再次向首尔发难,逼着李在明在“忠诚”和“利益”之间,做出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
到那时,李在明还能像今天这样,潇洒地左右逢源吗?他是能硬气地顶住华盛顿的雷霆之怒,坚持走自己的平衡木?还是会为了保住美韩同盟这块压舱石,被迫向美国妥协,回头做出一些伤害对华关系的事情?
他究竟是想当一个在钢丝上勉力维持平衡的杂技演员,还是想真正为韩国开辟出一条兼顾安全与发展、独立且务实的新航路?这才是他整个总统任期内,最硬核、也最根本的考验。
首尔的风,在剧烈摇摆之后,似乎正努力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只是,前方的航道上,风暴远未平息。
鸿岳资本配资-杠杆买股-实盘配资网站-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